鹽霧試驗的實質是“可控電化學腐蝕加速”。在 35 ℃封閉腔體中,鹽溶液通過噴霧形成均勻鹽膜,成為陽極去極化與陰極氧還原的電解質。濃度(NaCl %)與酸堿值(pH)不僅決定溶液電導率,還影響氧溶解度、Cl⁻ 滲透速率及氫過電位,從而呈指數級改變腐蝕電流密度。依據 GB/T 10125、ISO 9227、ASTM B117 及最新電化學研究成果,系統(tǒng)闡述“濃度- pH- 腐蝕速率”耦合關系,并提供實驗室可執(zhí)行的穩(wěn)態(tài)控制方案。
二、濃度對腐蝕速率的非線性影響
2.1 氧去極化控制模型
腐蝕速率 i_corr 由氧極限擴散電流密度 i_L 與 Cl⁻ 催化因子 k_Cl 共同決定:
i_corr ≈ k_Cl · i_L = k_Cl · (n F D_O₂ C_O₂ / δ)
其中 D_O₂ 為氧擴散系數,C_O₂ 為氧溶解度,δ 為擴散層厚度。
2.2 濃度分區(qū)效應
① 低濃度區(qū)(< 5 %,質量分數)
C_O₂ 隨 NaCl 增加而上升(鹽析效應弱),D_O₂ 下降緩慢,綜合結果 i_L 增大,黃銅、鋼鐵腐蝕速率呈正斜率線性增加,見圖 1a。
② 飽和點(5 %,常溫)
此時溶液氧含量達到峰值,C_O₂ = 8.3 mg L⁻¹,對應電導率 κ ≈ 63 mS cm⁻¹,腐蝕電流達到最大。
③ 高濃度區(qū)(> 5 %)
C_O₂ 指數下降(鹽析增強),D_O₂ 同時降低,i_L 快速衰減;盡管 Cl⁻ 濃度升高使 k_Cl 增大,但不足以抵消 i_L 下降,宏觀表現(xiàn)為腐蝕速率回落。例如 10 % NaCl 時,低碳鋼腐蝕失重僅為 5 % 時的 78 %。
2.3 工程啟示
標準中性鹽霧(NSS)選定 5 % ± 1 %,是“腐蝕加速-氧去極化-可重復性”三維平衡的最優(yōu)點;若客戶錯誤提高至 10 %,反而降低試驗強度,造成質量誤判。
三、pH 值對腐蝕行為的催化機制
3.1 氫離子陰極去極化
當 pH < 4.0 時,陰極反應由氧還原主導轉為氫析出主導:
2 H⁺ + 2 e⁻ → H₂↑
該反應過電位低,腐蝕電位負移 60 mV/pH,i_corr 呈 10^(ΔpH) 倍增長。實驗測得 pH 3.0 醋酸鹽霧(AASS)對鍍鋅層腐蝕速率是 pH 6.5 NSS 的 1.8 倍,與理論預測 1.9 倍高度吻合。
3.2 絡合效應
酸性條件下,Zn²⁺ + 2 Cl⁻ → [ZnCl₄]²⁻,絡離子減少陽極極化,加速溶解;同時氫析出導致局部堿化,誘發(fā)二次沉淀,形成“酸-堿交替”自催化循環(huán)。
3.3 標準限值與漂移控制
GB/T 10125 規(guī)定:
NSS:pH 6.5–7.2(25 ℃);
AASS:pH 3.1–3.3;
CASS:pH 3.0–3.2(含 Cu²⁺)。
漂移來源:
(1)CO₂ 溶解形成碳酸,pH 下降 0.2–0.3/24 h;
(2)NH₃ 實驗室空氣,pH 上升;
(3)樣品溶解金屬離子水解。
控制措施:
a. 使用 0.1 mol L⁻¹ NaOH 或 HCl 微調,禁止磷酸、硫酸以防干擾;
b. 校準電極每周一次,斜率 ≥95 %;
c. 溶液加蓋儲存,試驗 8 h 內用完;
d. 配置自動 pH-STAT 系統(tǒng),實時滴定,波動 ≤ ±0.05。
四、綜合控制策略
4.1 配制流程
① 溶劑:電導率 ≤ 2 μS cm⁻¹ 的超純水;
② 稱量:分析純 NaCl,105 ℃ 烘干 1 h,稱取 50 g ± 0.5 g,定容至 1 L;
③ 調 pH:用酸度計監(jiān)測,逐滴加入試劑,攪拌 2 min 穩(wěn)定后讀數;
④ 過濾:0.45 µm 膜過濾,去除不溶顆粒,防止噴嘴堵塞。
4.2 在線監(jiān)測
安裝電導率- pH 復合探頭,數據 1 min 記錄一次,超限自動報警;
每 24 h 更換新鮮溶液,廢棄液收集后用 NaOH 中和至 pH 7,符合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GB 8978-1996 三級排放限值后排放。
4.3 不確定度評估
依據 JJF 1059.1-2012,對濃度引用擴展不確定度 U = 0.08 %(k=2),pH 值 U = 0.04,納入試驗報告,確保數據可追溯。
五、其他影響因子提示
噴霧壓力:70–170 kPa 內,沉降量 1–2 mL/80 cm²·h,壓力升高腐蝕速率線性增加 5 %/10 kPa;
溫濕度:35 ℃±2 ℃,RH ≥ 95 %,每升高 1 ℃ 腐蝕電流增加 6 %;
樣品擺放角度:20°±5° 時鹽霧留存量最大,垂直與水平擺放可造成 15 % 結果差異。
鹽溶液濃度與 pH 并非“配制一次即可”,而是貫穿鹽霧試驗全過程的核心變量。實驗室唯有建立“配制-監(jiān)測-更換-記錄”閉環(huán)體系,才能消除因氧去極化波動或酸度漂移帶來的數據離散,真正實現(xiàn)“一次做準、一次做對”的可靠性評估目標。
|